您的位置: 首页 > 教学工作 > 教研动态 > 正文

五四青年节|以青春之我 建设青春之中国

发布时间:2022-05-04 20:52:30 浏览次数:

以青春之我 建设青春之中国

王浩

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。五四运动作为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起点,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。当欧美文明逆袭而来之际,中国曾经屡屡败于西方列强之手,有识之士意识到,中西方关系不再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重演,而是“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”,鸦片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,中国之所以在中西冲突中失败,其中重要原因乃在于缺少人的精神独立性,因而也就不能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,就不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革命,就找不到现代化的那把钥匙,就无法开启现代化的道路。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:“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,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,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,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。”五四运动代表着新事物、新思想、新力量,它所凝聚的五四精神,有一个共同的指向,就是要踏上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;有一个共同的目标,就是要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。五四的意义可以被不断解读,并发现新的阐述方式,但是至少有一点应该被铭记:一个具有独立自由精神的青年,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变革的力量。毛泽东同志指出:“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,这个传统就是‘永久奋斗’。”通过五四运动,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,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,中国社会发展,中华民族振兴,中国人民幸福,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,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。

谁都不会怀疑,五四运动是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。展读当年北京大学生涌向天安门广场时发出的宣言,中国人不为之动容的恐怕十分稀少。这不是盲目排外的煽情,这一壮烈、持久的爱国激愤的基础是正义,是对国际法主权原则和国家尊严的维护。今天,作为汇聚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,青年是五四精神的坚定践行者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,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意义,深情寄语当代青年,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、奋进新时代的坚定信心。百年的岁月缓缓流逝,但五四精神从不曾老去,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鲜活。回首往昔,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、科学、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,在中华民族受到屈辱时挺身而出,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,点燃了未来。在这场爱国运动中,青年知识分子是态度最坚决、立场最坚定、热情最高涨的。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、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,彰显出了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英雄气概。

孙中山先生说,做人最大的事情,“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”。今天,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,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,也面临着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”的时代使命。历史充分证明,爱国主义始终闪烁着实现民族富强、人民幸福的光芒,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;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、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:“当代中国,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、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。”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。当今世界的竞争,说到底是人才尤其是青年之间的竞争,一代青年拥有怎样的政治选择和精神风貌,拥有怎样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,拥有怎样的价值追求和本领技能,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。广大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,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,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青年是国家的未来,也是世界的未来。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,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。新时代中国青年,既要有家国情怀,也要有人类关怀,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、天下为公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,为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。百年风云变幻,不变的是精神;百年沧海桑田,不老的是青春。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传统,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的土壤中,与一代代青年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,成为他们追求和奋斗的人生坐标。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,五四精神始终在照耀着青年一代奋勇前行的道路。今天,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,就是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,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青年当厚植家国情怀,更要有忧患意识,与梦想同行,与“中国梦”同在。趁年轻,追逐“青春梦”,实现“个人梦”,最终会聚成“中国梦”。梦想在,行动在,青春不打烊,青年在路上!

  • 版权所有: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地址: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:510300
  • Email:web@gdqy.edu.cn 联系电话:020-34301392(学院办公室) 020-61230198(招生办)